没有太明白你的难题……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活力的瑰宝。她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大众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领悟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供几种技巧:一、创景设境,感受意境美。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三、诵读悟情,质量韵律美。四、情感吟诵,体会情感美。古诗文贵在诵读和想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画面展示意境法。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咏柳》一诗,课始,教师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秀丽青翠的柳树。他们激情高涨,思索活跃,已经天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大众去歌颂、赞美。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大众情感闸门的钥匙,并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尽可能把“诗情”化为影响于听觉的音律。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加上格调一致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刻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天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天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在领悟全诗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做清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纯粗前重点字词分析领悟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想法情感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进修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凳森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领悟、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特别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领悟、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何意思?诗人何故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难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进修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领悟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情感色彩。
操作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特殊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经过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索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领悟。
三、诵读悟情,质量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的领悟。学生在读通了文句、领悟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气氛,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天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如杜牧的《山行》,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深沉凝重的古筝曲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深秋山林图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
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想法情感。语文是有生活的,语文的生活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从中发现爱,并积极地表达爱,于是“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
四、情感吟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特点、爱慕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天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操作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想法情感。
古诗文的语言之美在于诗文的精纯,押韵和又没的文字需要用情感去体会的言语。
古诗一般是 含蓄委婉,意蕴无限,以简短的词句表现出无尽的情感或哲理。具体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清新悉洞明快,有的富含哲理睁迹枯,有的口语性强直白通俗,有州伍的缠绵委婉、、、
含英咀华 榴齿含香——谈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古代诗坛,群星灿烂,角立杰出,创作出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代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怎样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深入挖掘深含其中的美学意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表现博大精深的想法,慷慨激昂、缠绵悱恻的情感,突兀峥嵘的高山峻岭,奔腾咆哮的江河湖海,乃至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因此,指导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是欣赏评析古典诗词的弊旅前提和基础。
指导学生进修古典诗词,要让他们掌握古典诗词的形象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天然现象,再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天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
古典诗词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在对于色彩的描写上。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是一些巨匠大家,即使是乳臭未干的三尺童子,对色彩的感悟也已达到了非常精妙的程度。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轿灶那首脍炙人口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在水中嬉戏、游玩、追逐,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且声、色、形俱佳。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对小小年纪就具备这样的感知能力表示惊叹。
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盛,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租帆凳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灵魂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因此,那个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的形象,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的形象的真诚描绘。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至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咏歌之不足,不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代的诗词是可以歌唱的,故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的运用,声调极为和谐,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盛赞,这主要是易安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李清照)。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等,象上面的十四个叠字,就分别形成了平仄的相对和相粘,达到了声调的和谐和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这样的语言,确实让人回味无穷,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在气韵的流畅上,李白的《将进酒》显得尤为突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头的两组长句如天风海雨,劈空而来,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全诗气运流畅飞动,一气呵成,正如严羽评点李集时所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应该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领悟古典诗词中所表现的天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毁誉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返余生活力的瑰宝。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体系,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尽显灵秀之美。我的具体行为如下:1、创景设境,感受意境美;2、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3、诵读悟情,质量韵律美;4、情感吟诵,体纤世段会情感美;5、展示画面,体会哲理美;6、点击动画,体会情趣美;7、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8、搜集资料,延伸平台美。